据今年9月份南风窗记者的采访称,现在的年轻人在扎推禅修,即使开班期数已经增加了好几倍,但名额依然供不应求。一期的禅修班中男生的报名录取比是三比二,女生为十比一。
我大致观察了下,最关键的原因,无外乎在欲望刺激、社会比较和信息轰炸的洪流中,年轻人开始无所适从,因此更向往远离日常琐碎与喧嚣的简洁人生,禅修正好契合了这个深层的心理需求。
但所谓的上山禅修不过短短几日,只能让心灵暂时远离内卷,除非你真的出家,否则还是要下山,回到真实生活里来。
那在躲不开的真实工作和生活中,如何才能做到在琐碎、喧嚣、烦躁中自处,让人生变得简洁呢?
关于传奇投资家沃伦·巴菲特 (Warren E. Buffett), 网上有这样一个传闻:
他的私人飞机飞行员迈克尔·弗林特(Mike Flint)来与他讨论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,弗林特手上的清单列出了25条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目标。
巴菲特还没来得及做进一步的指导,弗林特好像突然大悟:“我知道了!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我应该花自己的主要精力在关键的5个目标上,其他目标在有精力的时候去做就可以了。”
巴菲特却说:“不是的,那些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你应该远远地避开它们,不花任何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。”
第一,即如弗林特所言,你需要集中精力在关键的目标上,这样才更有可能达成目标。
第二,为了达成关键目标,你要特别警惕那些不那么重要的目标,更加坚决、主动地放弃他们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(反正我是有过): 看到别人精通一门乐器后,很是羡慕,因此总是想抽出些时间自己也练一练,但是其实自己今年的top3目标还远远未达成,花在它们上面的精力还不足。
绝大多数时候,给你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主要干扰的,都不是那些你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或者目标,因为你压根不会在它们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。
反倒是那些正确的、你想要的、但优先程度并不高的目标,它们才是损耗你宝贵精力的罪魁祸首。
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,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,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。
让你趋之如骛的手机游戏、刷了就放不下的短视频、无脑连续剧、低俗综艺节目正是这个“满面笑容的人”。
2022年马上过去,新的2023年里,你要主动放弃哪些目标、奋力完成哪些关键目标呢?
让你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、简洁有序,除了大胆放弃非关键目标,另一个方式就是形成稳定的良好习惯。
有一项研究表明,个人40%-50%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习惯,而一旦行动习惯不假思索地往好的方向发展,我们心理上自然会轻盈很多。
你可能会心里吐槽:我的生活和习惯可是非常简洁,而且相当稳定,比如说工作日,起床通勤、工作摸鱼、睡前娱乐,但我还成天心里发慌、并不觉得井井有条呢。
比如说:你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每个月输出一篇质量还过关的公众号文章。
因为文章写作最需要的就是保持刻意输出的状态,你就可以培养下隔天输出200-300字的好习惯。
每天专注在自己习惯的行动上,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有条理,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习惯的复利效应,向自己的目标逐渐靠近。
除了关注习惯内容要和目标挂钩外,你还要关注习惯数量,不要盲目地追求养成好的习惯而让自己精力更加紧张,这样反而起不到简洁生活的效果。
今年年初的时候,因为有了减脂的大目标,所以我就希望自己的日常习惯中增加一项“每天跑步”。
可行动后我才发现,跑步加拉伸要一次性花掉1.5小时,大大挤压了我的可自由安排时间,这样导致一些临时事情经常处理不好,情绪上反倒更焦虑了。
你可能这里又会犯嘀咕:好的习惯养成后自然受益多多,但我的难点在于如何养成好的习惯?
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·克利尔 (James Clear) 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发现,习惯养成需要4步:提示、渴求、反应和奖励。
提示触发渴求,渴求激发反应,而反应则提供满足渴求的奖励,并最终与提示相关联,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应回路。
习惯能帮助你从重复发生的事情中将注意力和意志力解放出来,但真实的工作和生活中,总还有些事情并非是频繁发生的。
解决这类问题,你就可以利用一些明确的行动原则,更加简单、有效地处理,而不是处于犹豫不决、摇摆不定的内耗中。
“事上磨”这个说法,源自王阳明先生的《传习录》。他多次给门下学生强调:事上磨炼乃真修行,否则终无长进。
人生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去磨炼,少经历一件事,人生的格局就会欠缺一分,人生的淬炼就不够。
很多时候,你之所以烦躁、焦虑,就是因为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想上,行跟不上知,脑子里转了千万个主意、想了无数种结局,但一点行动没有,导致了“夜里千里路,醒来在床上”的巨大落差。
如果你遵循“事上磨”的原则,遇到事儿坦然面对,少想多做,先拿行动来说话与体验,烦恼操心的事就会少掉许多,大脑也就更清爽。
YouCore的老读者们应该对这个策略相对熟悉一些,我们在先前文章中详细介绍过 (没看过的同学,可以在公众号回复 960 阅读)。
2、根据对方的合作反馈做出下一步的行动:若对方采取的是合作行为,那己方同样采取合作行为回报;如果对方采取的是背叛行为,那么己方要施以同样的报复。
3、“一报还一报”永远是简单回报对方上一步所为的单次行为,当对方下一次寻求合作时,依然可以采取合作而非报复行动。
它的善良性和宽容性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合作;同时它的报复性也会让所有和我们打过交道的人,以及想跟我们打交道的人,都知道我们会如何响应他们的行动,因此他们在思考如何对待你的时候,会直接受到你这个信誉和威慑的影响。
遵循这一简单的人际交往原则,你就可以避免在他人期待和个人需求中不断拉扯,不再迷失在人际关系的纠结中。
《阿甘正传》中有一句台词:“我觉得人的心智成熟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,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,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。而后,做一个简单的人” 。
人活一世,可能要彻彻底底地接受“我并不能拥有一切”这个客观事实。人们往往是在想拥有一切的贪念下,不断陷入不同的诱惑中,最终连自己最想要的、本该可以有的都一同失去了。
习惯是构成你生活状态的最小单元,长期稳定的习惯不仅能够减少你的大脑负担,增加你的心理掌控感,还能更好地促进你目标的实现,
如果你觉得自己精神内耗严重,经常纠结在“做还是不做”,“究竟该怎么行动”上,不如早早地行动起来,通过行动来磨炼。
如果你现在迷失在各种人际关系中,经常不清楚应该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,就不如只采用简单的“一报还一报”的人际交往原则。